感动了你们,更感动了我——六年级一班音乐教学叙事

2012-11-07 17:28:40 作者: 来源: 审核:admin 终审:admin

苏霍姆林斯基说:“什么事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呢?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热爱儿童。”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有些人看来是太平常的事情,但往往能触动我的心。

那是一个天朗气清的冬日上午,蓝丝绒般的天空中飘着丝丝白云,阳光透过柔和地撒进音乐教室,好一幅暖意洋洋的画卷。可我的心情并没有因此阳光起来,因为下一节就是五年级的音乐课了。六年级这个班是转学生班,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都不同,性格鲜明各异。我曾在班上做过问卷调查,喜欢唱流行歌曲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希望音乐课上唱流行歌曲的同学占百分之一百。因此,我精心准备了一首励志歌曲《和你一样》。马上就要上课了,我心中无比忐忑,第一次脱离课本教材上课,学生会喜欢这首歌吗?会认可我吗?

学生们排好队进入音乐教室,上课铃声响起。师生问好之后,我用有一些伤感的语气,面色凝重的对学生们说:“请大家关上音乐书,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一些图片故事。”同学们面带诧异的把书合上,充满期待地看着大屏幕。伴随着《和你一样》的伴奏音乐,我开始播放精心准备好的幻灯片:“这是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体现贫富差距的几张图片,第一张,一位背着孩子的擦鞋女工正坐在小凳子上,佝偻着背为一位和大家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擦皮鞋,孩子的妈妈站在旁边,满脸挑剔的神情。”同学们纷纷皱着眉头,仿佛在思索什么。幻灯片放完之后,我对同学们语重心长的说:“在我们身边,有着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自立自强的人,虽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但是他们不需要我们的同情,因为他们是自立自强的,是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果实的,所以,我们都一样。”同学们纷纷默默的点头表示赞同。“现在,请欣赏歌曲《和你一样》,听完请告诉我你有什么感受。”

优美的音乐响起,同学们都听入了迷。

 “老师,我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就算他不如我们,需要我们帮助,但是我们也不应该瞧不起他。”歌曲停止之后大队长廖娟率先举手发言。

我点头表示赞同:“对,在五·一二大地震的时候,有位捡垃圾的老婆婆,背着背篓,蹒跚地走到红十字会的募捐点捐钱,当时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们看着衣衫褴褛的老太太把一张张捡垃圾挣来的零钱投进募捐箱,感动的落下了眼泪。这些钱,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家庭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对她来说,就是巨款啊!”我环顾四周,同学们都专注的望着我,和平日上课的气氛截然不同。

通过朗诵歌词和默唱,同学们很快就能完整演唱歌曲了。

“唱歌不一定唱得大声才表示唱得好,这首歌曲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公益宣传歌曲,感人至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从心里轻轻地唱出来。”经过我的启发,同学们的歌声轻柔了许多,变得非常动人。

在大家都能看着歌词完整演唱之后,我对同学们说:“手语是一种听力障碍的人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的语言,在无声的世界里,聋哑人和我们都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的乐于帮助别人,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的手语操吧。”我先教同学们出现频繁的几个词语的手语动作,做熟练之后,再带着同学们跟着音乐做手语。同学们都非常专注,重复两遍之后就可以跟着手语动作记忆歌词了。    “老师,汪思璇哭了!”“老师,廖思奕也哭了!”有几个男生突然举手对我说。我这才惊讶的发现,不少女生的眼眶都红红的,有好几个男生也很不意思的悄悄揉着眼睛。 “汪老师”,汪思璇举手对我说:“我觉得这首歌曲很感人,我们不应该因为帮助了别人,就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这些都是应该的,我们都是一样的,如果我受伤了,也会有很多人来帮助我的。 ”听到这样真挚的稚嫩的童声,我不禁眼眶也湿润了,多么可爱多么纯真的孩子啊!我含着泪说:“是的,就像歌曲的唱的那样,‘我们都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为需要的人搭造一个天堂’,三个‘人’字合成一个‘众’字,人民群众是一个集体,要靠大家齐心合力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下课铃声响起,大家排队离开教室,但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不住在想:音乐课到底是什么?只是教学生唱歌么?只是教学生欣赏歌曲么?不是的!音乐课是一门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是一门可以通过具体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联系的课程,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艺术课程!把感恩教育融入音乐课堂,不仅仅使音乐课的内容更加饱满,更利用鲜明的节奏、美妙的旋律、优美的动作,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情操、道德观念,做到“以乐辅德”。

这节音乐课不仅仅感动了学生们,更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一定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进入音乐教室,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学生爱上这门充满魅力的课程。

 

 

 

 

参考文献:《音乐课程标准》,吴斌,新课程学习,2007年版

《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